校友档案
王瑀,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1986年获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资深锂离子电池科学家,先后在知名电池企业 NEC Moli Energy、PolyStor Corporation 担任研发科学家、电芯总设计师。2002年在美国硅谷创办 Farasis Energy(孚能科技)。2009年归国设立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首批量产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2023 年,孚能科技营收超160亿元,车用动力电池装机量超过16GWh,位列全球前八,是戴姆勒集团(现为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广汽集团、Togg 等知名企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走进孚能科技总部大楼,“深孚众望 为国赋能”八个大字映入眼帘,简练而宏大,一如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王瑀的风格。
这位从大工走出的动力电池行业先行者,见证了行业从萌芽到茁壮的发展过程,也怀揣“彻底解决交通电动化”的梦想一次次走进“需求无人区”,将孚能科技塑造为软包动力电池领域当仁不让的龙头企业。
2023年,孚能科技营收超过160亿元,动力电池出货量位列全球前八,出口量居国内前二,产品和服务得到戴姆勒集团(现为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广汽集团、Togg 等车企的认可和肯定,并率先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电动飞机等“无人区”里验证动力电池解决方案,斩获颇丰。
时至今日,王瑀仍在他的“芯”际探索,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打造出一块“理想”的电池,为即将到来的 TWh 时代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最佳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从大工叩开新能源的大门
走进孚能科技镇江24GWh的电芯生产车间,一批批正负极、隔膜、铝塑膜、电解液等原材料经过十余道全自动化工序制成一片片软包电芯,铝塑膜封装的软包电芯泛着银色光泽犹如一件件工艺品,远销海内外。
从零起步到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国内第一、世界前三,王瑀带领孚能科技用短短十余年成为技术领先的软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
回忆起当年在大工的经历,王瑀认为催化剂的研究课题开启了他在化工领域的深入研究,迈出投身新能源的第一步。
20世纪80年代,王瑀在大工读研,师从周科衍及何仁教授,从事均相催化烯烃齐聚的研究课题。从大工毕业后,王瑀加入北京石油化工科学院担任两院院士闵恩泽副院长助理,从事石油加工及石油化工技术及产品开发工作,并在90年代初前往里斯本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又前往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彼时的锂电池技术正在兴起,作为材料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王瑀锚定有北美锂电“黄埔军校”之称的加拿大知名企业—— NEC Moli Energy,并最终成功应聘为研发科学家。
SONY 和 NEC Moli Energy 是世界上最早量产石墨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的两家企业,王瑀在 NEC Moli Energy 接触到锂离子电池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参与开发及产业化第一代小方壳锂离子电池、小液态/凝胶软包锂离子电池、大圆柱锰酸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技术及产品,充分意识到锂电池未来存在无限潜力。
与此同时,日益凸显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化石能源危机令王瑀对汽车的电动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千禧年加入美国PolyStor Corporation 开发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
即便当年的经济危机让公司的动力电池业务停滞,王瑀也没有选择退缩,反而激发强烈的自主创业意愿,孚能科技的前身在加州硅谷挂牌成立。在王瑀带领下,创始团队在开发 300Wh/Kg 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技术的同时,也承担了 40 余项政府动力电池技术开发项目,为孚能科技日后的产业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锂电池的发展为汽车电动化带来新的可能。汽车的电动化能帮助人类社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减少环境污染,必将拥有广阔前景。”回想起当年,王瑀仍踌躇满志。
不走弯路的软包电池龙头
2016年,戴姆勒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动力电池供应商,孚能科技用 300Wh/kg 能量密度的三元软包动力电池脱颖而出;2018年,双方签订的超千亿动力电池供货订单是当年全球动力电池领域最大单笔订单,让整个行业为之震惊。
要知道,当年参与竞争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电池巨头们,初出茅庐的孚能科技为何能成为行业黑马?
千禧年后,一直身处研发一线的王瑀察觉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革新开始启动,而随着中国、美国和欧洲相继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和推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化的机会已经成熟,“新能源汽车的春天即将到来,动力电池的研发与制造也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孚能科技的技术要抓紧产业化。”
产业化的第一步是要明确技术路线。动力电池按材料体系可分为三元锂、磷酸铁锂等,按封装类型可分为软包、方形和圆柱,制成工艺又可分为卷绕和叠片。材料体系、封装方式和制成工艺的差异让动力电池的性能大为不同。
究竟哪条技术路线才是最优解?
根据理论计算及仿真测算,王瑀认为三元软包电池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上限、更丰富的材料体系、更好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等,是适应电动汽车长期发展的理想技术路线。而在当时,制造工艺复杂的软包电池也是当时海外电池巨头们首选的技术路线,中国电池企业鲜有话语权。
“这条路虽然难走,但在我看来,最为正确。”王瑀坚信,唯有正确的技术路线才能达到终点,孚能科技因此也成为业内最早确立三元软包动力电池产业化的企业。在综合考量中美两国后,王瑀决定产业化首先在中国落地,在赣州市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孚能科技的第一个工厂落户在了江西赣州。
在全球范围内尚无成熟软包动力电池产线可供参考的2010年,一切都需要王瑀自己探索和实现——厂房、工艺、设备、建设、设备安装及调试、试生产、员工招聘及培训等等,事无巨细。但王瑀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好像回到在大工建设实验室的时光,满脑子都是“把事情做成”的信念。
在信念的驱使下,赣州厂区顺利落成,让孚能科技的先进技术得以落地,开启大规模产业化进程,成为中国首批量产领先全球高能量密度三元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从2017年至今,孚能科技蝉联国内软包电池装机量第一,在全球排名中名列前三,成为软包电池领域中颇具话语权的中国电池企业。
为未来造一块“理想”电池
凭借优异的产品争取头部客户进而敲开市场的大门,正是王瑀为孚能科技制定的市场策略。
牵手戴姆勒令孚能科技声名鹊起,国内客户如广汽、东风、吉利等,海外客户如Togg、马恒达等也先后成功合作,还与 Togg 在土耳其成立合资公司,成为行业内首批海外落地产能并批量供应的电池企业。孚能科技 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动力电池第一股”。目前,孚能科技在赣州、镇江、广州、昆明及土耳其建立了生产基地,总产能规划超过 100GWh。
在王瑀的领导下,孚能科技在短短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斩获多个行业“首创”或“唯一”:在戴姆勒之前,孚能科技帮助电摩领军者ZERO Motorcycles 突破 300 公里续航里程;在国内市场上,首家提供A0级车300公里以上续航里程的解决方案;在行业里首家储备350Wh/kg 高能量密度电池量产技术以及率先量产半固态电池;在新兴市场上,搭载孚能科技动力电池的 eVTOL 已经交付最终客户,成为全球首例商业合同履约交付的案例。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引领软包电池的未来,提升市场份额,让更多车企使用更好的技术。”王瑀对先进技术和极致性能的追求从未停歇,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最佳动力电池解决方案的初衷记忆犹新。
在电池技术持续迭代进步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提升至30.1%。但王瑀认为,现有的动力电池技术仍无法完全解决客户的成本、安全、充电、续航里程及质量痛点。他在行业内第一个提出“动力电池要从有到好”及“TWh 时代动力电池”的概念,并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在王瑀看来,一块“理想”的动力电池应该跑得远、充电快、轻便、便宜且耐用。基于这样的思考,王瑀带领团队潜心研发四年,推出了面向电动汽车 TWh 时代全新动力电池解决方案SPS(即Super Pouch Solution),不仅续航里程可以突破1000公里,补能效率也达到了“10 分钟 400 公里”的领先水平。
支撑起这款“理想”动力电池的,是从电芯到系统,从制造到回收的全体系创新。电芯层面上,严苛的 NO TP(即热不失控)研发要求和 PPB(十亿分之一)的制造质量,辅以 AI 的电池管理系统,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的性能表现;全新的结构设计和简化的制造流程,令产线投资、制造费用和零件成本大幅下降,让经济高效的电池变为可能。
如今,王瑀已把目光投向同样宽广的储能市场,要以成熟的研发和制造体系为储能领域打造一款“理想”电池,为智联万物的绿色未来注入澎湃动力。
(本文写于2024年2月)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
编辑排版:王子悦
责任编辑:王子悦 李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