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档案
李进,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98年获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曾在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2008年创办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特种分子筛及催化新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化工技术、化工工艺服务。公司拥有164项专利,成功打破欧美企业高强度技术壁垒和封锁,成为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工业化制造的国产化工企业。2022年,中触媒于科创板上市,成为辽宁省2022年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2022年2月16日,对于李进来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他作为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身着笔挺的西装,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舞台上。伴随金锣鸣响,中触媒于科创板上市,李进由此踏上新的征程。
这一刻的荣耀,是李进十余年如一日勇攀技术高峰的结果。此时此刻,砥砺奋进的创业历程,宛如电影镜头一般,在他脑海中逐帧回放。
出走
李进是湖南常德人,在离家不远的武汉读本科,学的是化学专业。
“在化工领域,大连工学院享有盛誉,是培养高端化工人才的摇篮。大连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我想去看看。”毕业后,他选择来到大工应用化学专业继续深造。
初入大工,李进一下子被这里的学术氛围深深感染。对化学的热爱与投入,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深厚。
硕士毕业后,李进先后在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深入研究化工技术,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在化物所二室,李进负责农药杀虫剂除虫菊酯中间体生产。当时的工艺流程需要四步反应,既繁琐又耗时。李进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不断尝试新的实验方法,调整各项成分配比。经过两年努力,他成功将原本需要四步的反应,简化为一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此革新了除虫菊酯的生产工艺。
研发带来的成就感固然令人欣喜,但总感觉“差点意思”——李进倾向于将科研成果落地应用,而化物所的研究更偏向于理论探索,他的施展空间越来越小了。
“2008年前后,国内化工行业正处于转型期,市面上许多低效率、高耗能的生产流程亟待改进。化物所当时的很多科研成果一旦产业化,将为市场带来变革。”李进敏锐地察觉到机遇。“在化物所积累的技术远远领先于市场,我想走出去闯一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在和家人商量后,同为大工人的妻子支持他的决定。李进拿出家中全部积蓄,走上创业道路。
在大连市普湾经济区,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宣告诞生。
怀揣满腔热情离开化物所,但现实的残酷却远远超出他的预期。没有科研场所,他向朋友借用一处闲置的厂房;贷款困难,只好以高于银行贷款的利息找个人借贷;没有必需的试验、检测设备,科研活动难以顺利进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前在化物所主导农药项目的过程中,李进的科研能力给合作伙伴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主动联系李进,愿意预支部分研发费用,委托他为其优化生产流程。
既得贵人相助,定当不负所托。很快,李进便和团队研发出了更好的生产工艺,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他也因此赚得第一桶金,得以从创业初期的泥淖中松一口气。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将目光投向关注已久的催化剂研究。
行稳致远
催化剂被誉为工业生产的“芯片”。一瓶微小的粉末,却与90%的工业生产紧密相连,深入到各个领域的应用之中。从石油化工、建筑汽车、医药制造到环保处理,无处不见催化剂的身影。
其中,钛硅分子筛应用广泛,是石油炼化、污水处理等下游应用行业不可替代的耗材。过去,这种催化剂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每吨售价高达200万元,且时常供货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李进深知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他选定钛硅分子筛作为突破口,决心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
钛硅分子筛的合成条件十分苛刻,不同实验室所合成的分子筛催化活性相去甚远。为此,李进汇集了公司的半数人手,组成精英团队全力研发。由于化学研发的特殊性,经常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盯实验和挖数据。他就和技术人员一起过起两班倒的生活,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实验室,精准把握实验细节。这种生活持续了近2年。在优化了催化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改进了催化剂水热合成方式后,李进和团队终于成功了。
“我们的钛硅分子筛在各方面都可与国外产品相媲美,甚至更优越,但是成本却大幅下降。”李进自信地说。产品虽好,但销售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在化工厂生产成本中,催化剂产品本身占比就很小,由于长期依赖进口催化剂,大多数企业宁愿保守地选择昂贵的“安全选项”,也不愿意冒风险,替换性能更好、价格更便宜的新催化剂。
为了打破僵局,李进亲自带领销售团队,跑遍了周边省份的大型企业。过程中,李进主动提出免费试用的方案,以打消客户的顾虑和担忧。
终于,李进的诚意和专业打动了山东东聚公司,他们决定下单采购。这一突破让他倍感振奋。
第一笔订单成功应用,更多的订单纷至沓来,越来越多客户用上了国产的优质钛硅分子筛催化剂,成功打破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钛硅分子筛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李进主动将产品线向钛硅分子筛的下游产品延伸。经过大量调研,团队发现环氧丙烷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环氧丙烷作为石油化工行业重要中间体,需求极为旺盛。但现有的氯醇生产方法污染严重,环氧丙烷的产能受到政策限制。经过评估,团队有信心实现制备方法的革新。
李进带领团队投入到环氧丙烷制备方法的研究中。他们攻克了种种技术难题,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于2015年推出先进环保的HPPO法环氧丙烷制备方法,对目前污染较为严重的氯醇法实现技术替代。这一创新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壁垒,让中触媒成为了全球第三家拥有该项技术的企业。中触媒的市场份额高涨,名字愈发响亮。
走出国门
2014年,李进面临一项重大抉择。一家外资企业提出以超出其规模十几倍的高额价格收购中触媒。他的创业之路有了快速“上岸”的机会。
“当时公司规模仅有几千万,这无疑是一笔巨款。”然而,李进却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创办中触媒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更肩负了将中国催化剂产业发扬光大的使命。”
他很快忘记这个“插曲”,继续投入研发。拒绝收购后的第二年,李进便迎来新的发展机会。2015年,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德国巴斯夫向中触媒抛出了橄榄枝,寻求深入合作。经过五次深入的考察和交流,巴斯夫被李进的专业和实事求是所打动,决定与中触媒签订一份高达40亿元的订单,为巴斯夫公司持续提供分子筛产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特种分子筛供货合同,也为中触媒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在长期订单的基础上,中触媒与巴斯夫进一步深化合作,协同生产移动源尾气脱硝分子筛产品。柴油车加装此催化系统后,排放的尾气无色无味,对环境污染极小。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客户欢迎,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等地,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达到70%,为解决世界环保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在公司产品享誉国际后,李进没有忘记提升中国催化剂产业地位的目标:“要将中国催化剂产业发扬光大,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他决心打造一间集中国催化历史和技术成果于一体的展馆。为此,他遍访国内催化名家,总投资达三千万元,在工厂开辟千余平方米的区域,历时三年建成“中国催化史料馆”。
展馆内,李进几乎没有设置公司的展示内容,而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回顾了老一辈催化人的艰苦卓绝,完整展示了中国催化剂的发展历程、技术成果和在关键领域的应用。前来参观的领导、同行纷纷交口称赞。
“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催化事业的辉煌历史和巨大贡献。”对于李进来说,做好催化剂不仅是在经营一项事业,更是他的使命。“发达国家都拥有百年历史的催化剂企业,但在中国,这样的‘百年老店’还尚未出现,我希望中触媒可以成为这样的企业。”
创业十余年,虽已成为中国催化剂产业的优秀代表,但李进仍自诩“还是年轻的企业”。未来,他将和中触媒持续发力,奔赴这场道阻且长的百年之约。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
编辑排版:王子悦
责任编辑:王子悦 李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