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档案
吴宏,厦门市三杏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厦门校友会会长。1980-1984年在机械制造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厦门粉末冶金制品厂任车间主任。1992年创办厦门市三杏机电有限公司,荣获“厦门市五金交电商会名誉会长”称号。2016年当选厦门校友会会长,每年组织年会、迎新送新、行业沙龙等各项活动,助力厦门校友成长,2019年荣获“大连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工作优秀校友个人”。2021年发起薪火奖学金,资助大工福建籍学生。连续多年助力学校在厦门招生宣传,扩大母校在厦门的影响力。
“595”是吴宏在厦门国际马拉松的永久号码。
从2012年开始,厦门国际马拉松为累计10年参赛并在关门时间内完赛的选手授予永久号码。拥有永久号码的选手,可以跳过抽签报名,直接参加这项赛事,是跑者的荣誉象征。2024年报名人数达到136105的厦马赛事中,仅有1494位选手拥有这项殊荣。
坚持跑马18年,吴宏已经把跑者的勇敢、坚毅和热爱写进基因里,而对于他来说,校友工作是一场别样的马拉松:已然开始,未完待续。
起跑的勇气
故事的开始,需要点勇气。
2005年,伴随“厦门马拉松,有你更成功”宣传语,厦门马拉松的热情一时点亮鹭岛,吴宏跃跃欲试。
虽已年逾四十,到了别人口中“油腻大叔”的年龄,但因为常年坚持游泳,吴宏有着充足的体能储备。经过数周有针对性的训练,他成功站上了第三届厦马的起跑线,并以4小时25分的成绩穿过终点线。
“没想到,出道即巅峰。”第一次跑马的成绩,吴宏后来再也没能超越,这让吴宏深信,“面对挑战,鼓足勇气尝试,结果就会让你惊喜。”
吴宏从小就是个“胆儿挺大”的人。
1980年,16岁的吴宏从漳州来大连工学院报到,独自一人乘坐五天四夜的火车,一路摇摇晃晃,穿州过省。第一次班会,老师让同学们表演节目,同学们互相谦让,这时,一个活跃的身影站了出来,唱了一首经典闽南语老歌——《天黑黑》。老师同学们没有记住歌词,却深深记住了这个来自闽南的“愣头青”。
吴宏大学时期的照片(第二排左三)
大学毕业,吴宏被分配到厦门粉末冶金制品厂,这是全国机械系统行业的标杆企业。凭借在大工打下的扎实基础,吴宏成长很快,仅用5年时间,就成为全厂最大的二车间主任,技术和管理一肩挑,团队超过五十人。
年龄最小的同事当上了领导,车间老师傅们都不服气。吴宏很快展示出过人本领,主持加工机台、工装、工艺的一系列技术升级,通过“多快好省”的工序改造,让车间的产量翻番。在他的领导下,车间三个班组连续三年获得福建省机械系统先进班组称号,他本人也于1992年获聘厦门市首批工程师。
20世纪90年代,吴宏随着下海热潮,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逐渐在厦门五金交电行业打出些名堂。有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他把眼光看向了另一份事业——厦门校友会。
大工厦门校友会在鹭岛由来已久,但发展状况一直不温不火,更多的是小范围的聚会,年轻人没有充分参与进来,吴宏想“做点改变”。
2008年以来,吴宏以厦门校友会副会长的身份参与组织了年会、迎新等系列活动。“聚合力、攒人气”,越来越多的校友被吸引到厦门校友会。2016年,校友会面临换届,会长位置空缺。思前想后,大家推荐,让吴宏来!
“在厦门校友会,我的资历不是最老的,企业规模也不是最大的,恐难当此重任。”吴宏百感交集。“想让厦门校友更好,想让学校更好,这种想法慢慢占据上风。”或许是一场场马拉松跑出来的勇气,吴宏决定接下这个担子。“我会竭力为大家做好服务,为厦门校友会做好表率。”在众人审慎的目光中,吴宏接过接力棒,成为了厦门校友会的领头人。
信使的恒心
大学时代,吴宏是全级队150名同学的“信使”。上世纪八十年代,通信不发达,学生和家里联系都要通过一封封盖着邮戳的信件。
每天中午下课,吴宏简单吃口饭,就跑到学校收发室取信件。一件件分门别类,再送到每位同学手中。报纸、杂志、书信、汇款单……吴宏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面对堆成小山的信件,他没出过一次差错。整整四年,1000多天,吴宏风雨无阻,一天不落,是大家最信赖的“信使”。吴宏心里有一股子坚持把事情做好的劲儿。后来,他也把这股劲儿用在了校友会的工作上。
担任会长的八年时间里,每个中秋,雷打不动的迎新和送新;每逢岁末,气氛热烈的年会;一场场篮球赛和羽毛球赛,校友们身心舒畅;一次次企业走访和知识讲座,年轻人获益匪浅。在他的带领下,厦门校友活动丰富多彩、蒸蒸日上。八年如一日,吴宏用实际行动,开启厦门校友会的新篇章。
“双迎新”活动是厦门校友会一年一度的盛事,吴宏也最为重视。新生们准备启程赴连,他不仅组织经验分享、知识讲座,还自掏腰包,亲自操刀设计,为新生送上融入大工元素的卡通纪念牌,让他们提前体验身为“大工人”的骄傲。新校友们初到厦门,校友会组织独具闽南文化特色的博饼活动,礼品也别具特色,从箱包、茶叶到伴手礼,他都亲自把关选品,帮助初到厦门的校友,一下子融入到组织中来。
“大工在厦门的人数偏少,知名度和南方重点高校相比竞争力还不足。但闽南人常说,输人不输阵,要在气势和声量上获得优势。”宣传大工,吴宏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每年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吴宏不光自己跑,还组织校友参与。“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坚持跑完全程,成为厦马赛场上独特的风景。此外,他还组织单位同事在赛道加油助威。“大工厦门校友会”的横幅每次都会登上央视的转播镜头,这是对母校最好的宣传。从全国各地来厦门跑马的校友,他总会热情接待,充当校友在厦的“加油站”。
“自身力量单薄,便拧成一股绳,聚起一股力。”参与“常春藤杯”“嘉庚杯”高校羽毛球赛,与东大、吉大、哈工大校友会共同组织东北高校厦门校友会“老铁杯”比赛,组织“老铁杯10公里友谊赛”。通过平台化的方式,聚人气,鼓士气。活动热闹非凡,吸引厦门多家媒体报道。
吴宏的持之以恒,让厦门校友会迈上新台阶,有了崭新气象。厦门的可联络校友从刚接手时的一两百人,达到现在的千人以上。外地校友评价“厦门校友会是大工在南方的根据地”。每当听到此,吴宏都会笑得很开怀,他的坚持收获了最好的肯定。
一生大工情
对厦门校友的倾情服务,源于吴宏对学校的真挚热爱。
“我在大工收获特别多,身高长了5公分,学业进步也很大……总之,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经历。”在宿舍通宵读小说,在足球场上挥汗如雨,在学生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大工,吴宏从一个青涩的“后生仔”,成长为有担当的新青年,留下了数不清的美好回忆。
创业的道路上,大工人的身份加持也让吴宏顺风顺水。在厦门的五金交电行业,客户听说他是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的,都会多一份信任。
大工给了吴宏莫大的帮助,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他也想为学校做点什么,回馈母校的培养。
作为闽南人,骨子里的“嘉庚精神”让吴宏首先想到的是捐资助学。2021年,为助力大工闽籍学生发展,黄铭志校友和吴宏共同牵头设立由地方校友募集、奖励家乡学子的爱心项目——薪火奖学金。“虽然没有大额捐赠,但聚沙成塔,积少成多,越多人参与进来越好。”
5月10日,项目开始筹集,吴宏的宣传工作随之启动:5月20日,以“我们爱你”为题唤起校友们的关注,6月1日用“少年强则大工强”激发捐资助学的热情,6月20日发起“父亲节——以学长名义,爱回故里,为家乡子弟助威”的倡议……应景的宣传语叩击人心。福建省内各个校友组织的微信群,都有他为爱高呼的身影。在他的带动下,参与捐资的人数节节攀升,除厦门外,包括福州、泉州、漳州、龙岩、莆田等地120余名在闽校友参与其中。
之后的2年,这份暖人的“薪火”在福建校友中继续传播。截至2024年11月,已资助40名大工学生,其中第一届获奖同学今年毕业了,有70%保研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成为学校人气最旺的奖学金项目之一。“走好自己的路,并把接力棒传递到更多校友手中,就是薪火相传的真谛。”吴宏欣慰地说。
除了捐赠,吴宏在助力学校招生工作中,也做足了功夫。每逢招生宣传,吴宏都早早来到学校的招生点位。厦门的校友数据、闽籍学生考研比例、就业单位的情况数据,他都烂熟于心,对答如流。在咨询会现场,他的周围总是围满了家长和学生。
“去年入学的一位厦门籍同学成绩优秀,拿了国家奖学金。大二就得到了去日本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有一位同学入学成绩一般,凭借在大工的努力,考上了排名更好大学的研究生。”“另一位闽南学子经过六年学习,成功考取厦大微电子专业博士,专攻芯片研发。”......
吴宏用实例做好“传声筒”,让学生家长信服。不仅如此,吴宏还发动龙岩、漳州、泉州、莆田当地校友参与招生宣传。让大工的影响力,深入八闽大地。今年组建了全省新生及家长群,福安、龙岩、泉州、漳州的新生参加了厦门地区的新生欢送会,用老一辈学长毕业送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为他们践行。
仅2022年,福建30多名校友参与11场招生咨询会,服务时长超过120小时。在大家持续的努力下,来自厦门的生源达到福建省的25%,大工在厦门的招生位次提高了一千多位,学校在厦门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024年,大工迎来75周年校庆,吴宏也将迎来人生的第18次厦马。他想回学校游个泳,到信件收发室走走,在足球场跑跑,到新建成的人工湖边散散步,找找16岁时初到大工的自己。“服务校友,助力母校”这条绵延的马拉松赛道上,他将整装出发,奔向下一个目标。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
编辑排版:王子悦
责任编辑:王子悦 李贯一
(本文写于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