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双创联盟

大工技述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双创联盟 >> 大工技述 >> 正文

【第六期】大工技述:从技术对接服务切入,大工(青岛)研究院助力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7-07-18  点击:[]

6月27日,为期三天的第十一届世界经济论坛(又称“达沃斯论坛”)在中国大连隆重拉开帷幕。论坛开幕当日,总理对外发表了特别致辞,对中国经济创业和创新提出许多前瞻性观点。

全社会都对加快抱有强烈期待的同时,人们对科技成果转化也表现出了高度关注。高科技的技术转化需求一直存在。

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高校、研究机构和高新企业的技术转化需求,以及各类企业的产业升级的需求,一直处在“隔河相望”的阶段。国家政策层面产业升级的推动和高校“产学研用”深层次的改革,让技术对接重新“迎来春天”。

2016年,对中国的技术创业来说,可能是一轮萌芽期的开始。

这个触发点,始于去年国务院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其中最关键的条款是,将对研发和成果转化作出主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份额,从此前的20%提高到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随之,一些大学陆续推出了鼓励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

比如大工,转让或许可净收入的70%的比例归个人或团队,30%纳入专利资助基金。

清华,个别院系已经从过去知识产权归校方所有,变为“教授和创业团队占70%股权;学校占15%;系里占15%。

上海交通大学则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学校科研团队的技术成果转化中,转化收益在学校、所属单位、科技成果完成人之间原则上按照20%:20%: 60%的比例分配。

学校的转变至关重要

美国当年,大量技术也曾牢牢控制在高校和大公司手中,有实力的大公司通过买断教授和高校实验室的方式获取专利,比如贝尔和西门子。

直到1980年美国颁发了《拜杜法案》,它规范了高校、教授和市场上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创业公司获取前沿技术的成本大大降低,几乎与大公司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在技术创业领域,学术界已经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技术来源。

但值得思考的是,商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业?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大工(青岛)研究院总经理姜大川博士说,实验室出来的技术,投入大规模生产的周期往往在十年以上,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案例不是成本太高,就是工艺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或很难获得商业收入。工业界对科学家创业,也保持观望态度。姜大川副教授认为,技术类创业中很多人的误区都在于技术至上。科技成果产业化通常经历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化三个过程,如果再细分,为科技成果、产品、商品、规模化四个过程,而我们的共识达成只在于科技成果本身与产业化的预期,忽视了中间过程这个重要环节。相比于前后两个过程,中间过程缺乏量化、没有指标,甚至缺乏常识基础,导致再亲密的合作一踏入其中就貌合神离、各说各话,直至无法调和、分道扬镳。

 

大工(青岛)研究院(全称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定位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以股权稀释吸引外部投资。大工(青岛)研究院以多晶硅材料产业化为起步,主要团队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的谭毅教授团队,研究院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硅材料产业化,横向区分发展,纵向产业孵化,研究院围绕科技、人才、资本等角度进行支撑并逐步推动科技认证工作。

大工(青岛)研究院以应用技术对接和技术孵化为主要业务,同时实现认证体系的科学化建设,覆盖项目、人才、管理等。

2016年,大工(青岛)研究院实现收入2396万,经营利润达到364万,相比2015年1100万,140万利润,实现收入、利润增长超过100%。收入结构中纯外部市场收入占比超过70%,技术交易合同额1027万。外部客户数量增长翻两翻,靶材材料、仿真分析等新拓展客户数量迅速增加,从2015年的单一客户业务占比80%到今年单一客户占比低于25%,总客户群数量超过20家。

2017年,大工青岛研究院预计收入超过4000万,利润超过800万,收入和利润保持30%以上的增幅,技术交易额突破2000万。

 

小编在与姜大川副教授交谈中发现,姜大川副教授对于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当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绝大部分处于自发性行为阶段,科技人才进入产业化后需要面对公司生产经营,冲淡了对科技的聚焦,极大地增加了成果产业化的风险。因此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学化路径,可以有效指导成果产业化,并且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培育壮大和发展,将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点睛之笔。

 

资料来源:大工(青岛)研究院

上一条:【第八期】大工技述:李爱民教授要用机械生物预处理技术实现“生活垃圾洁净生活” 下一条:【第五期】大工技述:工业4.0背景下的中国制造2025,3D打印离你还有多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