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双创联盟

大工技述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双创联盟 >> 大工技述 >> 正文

【第十七期】大工技述:益利亚想要打造国内一流工程机械研发服务平台推动行业发展

2017-11-28  点击:[]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新时代呼唤新制造,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原创性技术创新是自主自强、打造高端的关键所在

大连益利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益利亚”)作为工程机械领域的专业技术研发、服务的领军企业,是面向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旨在搭建面向工程机械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服务集群。

 

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2013年大连益利亚成功为徐工集团研发了4000吨的超大型起重机,不仅起重重量打破了由德国公司保持的3200吨世界纪录,而且作业性能也超过了德国产品。

产品方案设计主要通过公司研发的“履带起重机总体方案设计系统2.0”(软著登字第0226136号)进行设计,由于计算量巨大,传统的设计手段已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本软件系统应用先进的计算方法进行起重机总体设计,确定整机的尺寸、结构布局、各主要构件的基本尺寸与材料性能、各机构的规格型号等,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而且为各单元构件或机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确定的总体参数要求,在进行具体产品设计时解决了双臂架设计及制造、超大型回转机构设计、前后车同步协调动作等多项关键技术。

除履带起重机相关成果以外,大连益利亚还拥有“起重机超高部件优化运输装置”、“摆动油缸”、“具有调平功能的折回式飞臂系统”、“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的错位轮轴同步伸缩装置”、“变径磁力提升器”、“伸缩臂起重机及其单缸插销式伸缩臂和缸销同步装置”和“错位布置的轮轴伸缩结构”等的100余项授权专利及12项软件著作权。

大连益利亚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先后为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等百余家行业知名企业进行了包括机械设计制造、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系统开发、起重机寿命评估和维修和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等多项技术和配套服务。先后与国内外近百家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成功开发了21大系列170余种产品。其中,600吨履带起重机、4000吨履带起重机、68米登高平台消防车等22项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100余项授权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和多项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成果产业化的产品年可实现产值百亿元。有力助推企业完成进口替代,将起重机产品和技术标准出口世界各地。

除了工程机械设计,大连益利亚在智能控制、液压传动、虚拟仿真、计算机辅助工程等方面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深厚的技术攻底,近年来还将工程机械共性技术应用于高档停车设备、游乐设备。

二层智能立体车库是停车设备的一种产品,在一层用地保留原属性的基础上,二层增加新的停车车位的新型智能立体车库。整机主要由主体钢结构、智能升降台、梳齿搬运器、行走机构、升降机构、自动电控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组成。

整合行业优势资源,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2008年大连益利亚发起成立“中国工程起重机械行业企业技术服务集群”,2009年发起并建设“中国工程起重机械配套技术服务集群” 和“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大连培训基地”,通过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发展全面战略合作发展,构建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行业的技术高地。

此外,大连益利亚组织编写了一套涵盖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8种语言的系列起重机械专业词典,并联合行业专家专门研究和撰写世界起重机械史。

词典

大连益利亚董事长高顺德说“要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要让中国成为世界起重机械历史文化的发源地!”。

 

大连益利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以工程机械研发为核心业务的高科技企业。经过12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综合性的工程机械技术研发企业集团,并先后成立了六个控股公司——大连益利亚咨询有限公司、常州益利亚重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徐州益利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大连益网科技有限公司、盘锦西美澌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安至上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两个服务集群-中国工程起重机械行业企业技术服务集群、中国工程起重机械配套技术服务集群;一个培训基地-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大连)培训基地。它们是面向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产品摇篮。

 

校友档案:

高顺德,董事长兼大连益利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198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获学士学位;

郑亚辉,副董事长兼大连益利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4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

 

编辑排版:刘  涛

责任编辑:蔡  琳

上一条:【第十八期】大工技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胡大鹏教授潜心开发气波过膨胀制冷设备 下一条:【第十五期】大工技述:光电传感,装备国防——闯入军工大院的大连探索者研制出“高精度光电角位移传感器”加速军民融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