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校友企业中水三立挂牌新三板!

2024-12-31  点击:[]


校友企业进展    

校友企业中水三立挂牌新三板


校友企业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中水三立;证券代码:874589)于10月17日挂牌新三板。公司主要为水利领域政府部门等客户提供数智化服务,具体包括四块:集成服务、软件开发、运维服务、硬件销售。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水三立拥有专利近100项、软件著作权350余项,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了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等十余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公司拥有“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5级认证”“软件安全开发一级服务资质”“信息系统安全集成一级服务资质”“信息系统安全运维一级服务资质”“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与实施甲级”“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营服务三级”等多项核心资质或认证。



国氢科技荣获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优秀投资企业奖


2024年12月19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在苏州召开“创建一流国家基金,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投资生态大会。会上,国氢科技荣获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优秀投资企业奖。



国氢科技于2017年5月注册成立,是由国家电投批准成立的氢能产业科技型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22年GEI中国独角兽企业。


学校科研成果    

大工科研成果助力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1月30日22时48分,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顺利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告捷。机械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的两项成果助力发射成功。



机械工程学院高性能精密制造团队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课题组创新研发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喷管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应用于130吨级泵后摆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助力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实现首飞。基于郭东明院士提出的高性能制造思想,应用贾振元院士提出的面形再设计制造理论,团队王永青教授、刘海波教授等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攻克了大型复杂薄壁件测量——加工一体化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出17台套火箭喷管专用加工装备。成果解决了我国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件研制与批产难题,先后应用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为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发射所在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二号工位,是国内第一个采用三平测发模式建立的火箭地面发射系统,是我国首个液体通用型发射工位,可兼容10家公司19个型号的火箭发射。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滕儒民老师团队与中国一重集团(黑龙江)专项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制的火箭发射固定台载荷试验系统,作为通用型发射台安装在二号工位平台,为一重集团制造的起竖架系统做重要的试验支撑。


辽宁省黄海实验室钱卫、杨睿、牛斌、孙士勇等科研人员组成的飞行器结构气动弹性设计与实验技术团队,应用复合材料结构弹性相似缩比模型高性能设计制造技术,研制了国内首个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运载火箭动力学相似缩比实验模型,为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12号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


能源与动力学院科研团队在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我校能源与动力学院唐大伟教授团队在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方面取得进展。成果以“用于水、能源和矿物收集的界面蒸发中的梯度工程”为题,作为展望论文发表于《能源和环境科学》期刊。论文第一作者为李林教授,博士生孙席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团队概述了典型的基于SDIE的水—能源—矿物联合生产系统,并提出了通过调节能量和物质传递过程来优化梯度形成的合理策略,目的是强化SDIE联产系统的能源和资源输出。此外,还探索了使用梯度工程整合多个物理场的混合方法,以实现协同增强,同时减轻梯度冲突。最后,概述了开发下一代SWEM的未来方向,旨在增强可持续能源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弹性。


原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25/EE/D4EE05239K



材料学院科研团队在开发高性能合金领域取得新突破


近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清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在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分别以“开发新型高温BCC/B2共格软磁多主元合金”和“自动化机器学习开发新型低密度高强抗蠕变高熵高温合金”为题,相继发表在国际金属材料领域Top1期刊《材料学报》上。



在本研究中,系统构建了高温合金成分与合金性能之间的关联,并且嵌入与性能密切相关的组织特征参数,并对机器学习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团簇式约束后,合金成分大大减少,同时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高度一致。该工作开发出的系列低密度合金拥有优异的共格组织高温稳定,且新型合金拥有高的高温比屈服强度以及高的蠕变持久寿命。该框架为通过机器学习实现高性能复杂合金面向性能的成分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


原文链接:

1.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4.119686

2.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4.120656


能源与动力学院科研团队在水合物相变控制及流动安全保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能源与动力学院宋永臣教授团队在水合物相变控制及涂层防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气体水合物晶体的自提升与自清洁”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封面。我校博士生郎晨为第一作者,宋永臣教授、张伦祥副教授以及爱丁堡大学Aliakbar Hassanpouryouzband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聚焦水合物相变控制理论与水合物生成抑制技术,解析了水合物在硅烷化疏水表面的形成特征,发现其成核—横向生长—径向生长过程发生后,表面氟元素的存在促使水合物晶体发生了自提升式生长,揭示了水合物晶体的生长速率、自提升高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为水合物相变过程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自提升过程的水合物晶体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这一特性,通过强化与硅烷化疏水表面的气体富集效应协同作用,减少了晶体与表面的接触,从而降低了其粘附力,最终实现了表面的自清洁效果。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

编辑排版:王子悦

责任编辑:王子悦 李贯一


上一条:大工沈阳校友会第八届三次会员大会圆满举办 下一条:又是一年“神仙打架”!大工学生最高荣誉揭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