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面孔丨问天实验舱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他是大工人!

2022-09-16  点击:[]

金玮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问天实验舱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大连理工大学2008级工程力学专业(硕)校友。2011年起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

图为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后金玮玮校友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2022年7月24日,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搭载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此时的金玮玮正在离发射场最近的现场见证着这一切。目睹着自己十一年来的奋斗目标即将实现,金玮玮的内心既有骄傲也有不舍,但更多的是他和团队成员们做好十足准备后平静等待的自信与从容。

这份自信与从容,植根于他从小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来源于他十余年投身航天事业的专注与努力,来源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来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来源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给予的底气、支持与鼓舞。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很多人都曾在年少时,对着充满未知的天空海洋立下远大志向,却又在岁岁年年的蹉跎中将它淡忘。小时候曾对家人放言“我长大了造原子弹”的金玮玮,从小就对航天事业有着极大兴趣。当那些充满稚气的“豪言壮语”渐渐远去,金玮玮却在日后的成长中一步一步向儿时的梦想靠近。

图为金玮玮校友在航天发射场

2003年,杨利伟乘坐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返航,宣告中国首次载人飞天圆满成功。这件中国航天史上的大事,在金玮玮心里深深地埋下了种子。

2008年,乘坐神舟七号进入太空的翟志刚成功出舱并完成了太空行走,象征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此时正在大工工程力学专业深造学习的金玮玮,已经开始参与大型运载火箭、动车、高能射流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当回忆起大工对他的影响时,金玮玮发自肺腑地说:“大工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舞台。在学习上,有老院士和许多资深的老师们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地授课交流,他们能够把全新的理论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大工的许多科研项目也给了我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机会。这些经历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还特别提到并感谢他的导师张洪武老师、其他教导过他的老师们和互相帮助共同钻研的师兄弟姐妹们,感谢有他们作为彼此科研路上的见证者和同行人。他也鼓励现在在大工求学的同学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2011年4月,金玮玮硕士毕业后进入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正赶上中国空间站立项综合论证,他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都在空间站总体总装的工作中度过。

中国空间站设计空前复杂,系统多、接口多、状态多,用传统的二维设计方式无法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工作,唯有探索出一条更为高效且适合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三维数字化设计模式,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彼时,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在航天领域还是新鲜事物,从顶层规划总体模型体系,到规范信息流传递接口、制订单机设备建模要求等一系列数字化变革,全部是金玮玮和他的项目团队“白手起家”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十年前刚开始做的时候,困难真的挺多。除了改变大家的二维设计习惯外,三维信息需要‘下得去’还得‘上得来’,指导产品生产和装配。这就意味着总体、分系统、制造厂、总装厂等参加空间站任务的单位,均需要进行相应的设备和软件升级换代。不过现在好了,我们不是干成了嘛。”金玮玮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跨越了中国空间站从无到有的天堑。

图为金玮玮校友与党旗合影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在位于海拔100km处的深空,有一条航空航天领域约定的线——卡门线,这条线之外便是外太空,是无数航天人一生追求和梦想所在。这100km的距离,是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距离。

在天津建立装配基地时,金玮玮经常需要在北京天津两地之间辗转。北京与天津相距约100km,这地上100km的辛苦奔波,为的是那天上100km的顺利推进。

金玮玮坦言:“刚参加工作时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一精神也完全体现在了我们的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他的日常工作中,研制时间短、任务重是常态;很多技术都是从零开始,需要自主探究研制;工作时间长,难度大,更需要时刻保持认真精准。作为团队负责人,金玮玮在工作中不仅需要做好自身起表率作用,还要团结团队协调各方,使团队每个成员的优势和特长都得以发挥,助力团队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辗转多地、忙碌工作,金玮玮时常感觉对家庭有所亏欠,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父母、爱人和孩子。但他常常给自己鼓励,也跟家人分享:“我是在做未来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所参与建造的空间站是中国之前从未有过的。”他也希望这些经历和成就能给家人留下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后代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人生当中总有会很大的困难,但要能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在金玮玮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女儿也对航天充满了想象和向往:“星空和地球遥遥相望,承载十几亿中国人梦想的宇宙飞船遨游天际,勇敢的宇航员正飞出舱外‘摘星’,在星河中留下最美丽的身影。愿宇航员们带着星星们安全归来,愿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好!

图为金玮玮女儿画的《摘星》图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金玮玮坚定地说:“前辈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现在能够完成的一些任务都是站在很多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巨人的肩膀上。我觉得未来中国航天工作者们依然会不忘初心,勇于创新和突破,助力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也会继续专注于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和发展,继续探索航天器的数字化变革和升级,来提高咱们国家航天器的研制效率和质量。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的一篇《天问》启发了中国人千年来对宇宙的想象与憧憬,而金玮玮和他的同行者们在稳扎稳打的实践之中将步履迈向远方,将人类的视线与想象的边界拓宽到更浩瀚遥远的宇宙深处。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微

编辑排版:陈念

责任编辑:范芸芃 俞洲



上一条:面孔丨亲历两届奥运会的大工人! 下一条:面孔丨大工人柴茂荣:氢能专家的诗与远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