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面孔丨刁莹: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2023-03-28 校友工作处 点击:[]

【校友档案】

  刁莹,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01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内参舆情中心二室副主任、主任编辑。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报部记者、《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编辑、央广评论员等。曾获2016年亚广联奖创新节目类大奖,2018年亚广联视野奖,第21届、24届、26届、28届中国新闻奖等十余项国际和国家奖项。荣获“中直机关第八届青年岗位能手”“中宣部2019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0年入选首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亲历两个奥运

  冬奥会筹备期间,刁莹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借调至北京冬奥组委,担任主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运行办公室经理。北京冬奥会期间圆满运行了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例行新闻发布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新闻发布会、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结果宣布会等116场新闻发布会,使新闻发布成了传递冬奥信息和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得到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各国奥委会等机构的高度赞誉。

2022年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席发布会后,在告别时以北京冬奥会特有的致意方式和刁莹击肘祝贺,说“你做了很好的工作!”

2月14日,日本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向奥林匹克会旗和北京冬奥会会旗等鞠躬致敬,引发网友热议。在现场运行发布会的刁莹回忆,发布会后本来要带羽生从另一侧门离开,临时改成走设有礼宾旗的侧门,所以羽生鞠躬不是事前设计,而是现场情绪的直接表达。

2008年刁莹参与奥运工作场景

  从2008年到2022年,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从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租用空间主管到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经理,刁莹有幸成为了“双奥人”。

  刁莹说,从2008年的赛时实习生到2022年独当一面的业务经理,当面对新一代志愿者和赛时实习生,以95后为主体的他们素质大幅提升,赛时可提供40多种语言服务,与媒体机构谈判的能力大幅提升,以沟通顺畅保证了办赛成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成长道路不负党的嘱托。

  亲历两个奥运的成功举办,刁莹见证了14年间我国经济飞跃、民生进步、文化自信,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

 “铁人”

  垂肩短发、语气温暖、知性十足,从调查记者到内参记者,这是刁莹职业记者的第14年。

“书生报国一支笔”是方汉奇先生对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的评价,也成了刁莹追求的人生目标,无论山高路远、艰难险阻、恐吓诱惑,从不放弃,果敢前行。

  2009年夏,合肥一幢18层住宅楼被指地基土未回填,出现3米深空洞,面积近千平方米,物业、房管部门各说各理,但迟迟未能解决问题。刁莹和摄像同事顶着炎炎夏日赶到合肥,为了采集证据,扒开封闭的洞口,挖出一个狗洞大小的入口,爬进楼底空洞。

  洞里伸手不见五指,只有深一脚浅一脚的积水,散落的建筑垃圾,甚至还有粪水,一团团蚊虫翻飞,臭味刺鼻。刁莹和同事拍摄了一手图片和视频资料,积水在建筑物主体结构上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水位最高的地方离顶部只有20厘米,空洞四周堆满了水泥块、木板、砖块、水管等成包的建筑垃圾,部分横梁、楼板和剪力墙外露的钢筋锈迹斑斑。这些积水痕迹、空洞面积、建筑物受损情况等关键证据,成为调查稿件的有力支撑,也直接促进了这一事件的快速解决和后期追责。

就是从这个洞口钻了进去(合肥楼底空洞部分)

  为了蹚水,刁莹和同事穿着短裤和洞洞鞋爬进洞口,从洞里爬出来时,两个人的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蚊子包,刁莹大致数了数,70多个,腿肿得像面包。围观居民有的拿来花露水,有的帮忙打扇子,有人回家切瓜送来……刁莹说,这是做舆论监督最幸福的时刻。

  一夜未眠,带着温度的调查新闻出炉,2009年7月17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播出《安徽合肥一高档小区的数栋住宅楼因地基回填土塌陷,导致18层高楼地基下出现3米深的空洞和严重积水》,成为央广网、凤凰网等的当日头条,引起社会各界密切关注,最后地基土顺利回填,居民们生活恢复如常。

“为老百姓说话,为社会解决一点事情,我的工作才有价值。”刁莹感叹,“褒扬和奖赏,都不如能为老百姓真切地解决问题”。

  从调查记者到内参记者,刁莹连续两年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内参个人发稿量第一名,一直被同事叫“铁人”。

  2013年,她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在职攻读新闻学博士学位。日程表密密麻麻:周一全天上课,周二到周日白天工作,下班后上晚课。博一一年,不仅学分绩3.94(满分4),工作作品拿了人生第一个国际奖,个人还获评“中直机关第八届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刁莹补充道:“那年除了学习和工作,还装修了房子,每天像打一场铁人三项。”

“爸爸妈妈在远方”

  2012年,民政部首次公布了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6000万。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是千万个家庭的悲欢故事,更是家国的未来和希望。刁莹又一次感到,她的文字要发挥力量。

  2013年起,从策划到撰稿,刁莹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爸爸妈妈在远方”专题,也开启了与广西田东保利村三位壮族女孩十余年的成长和陪伴的历程。

  崎岖的乡村小道尽头是保利村,刁莹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小丹的场景:15岁的小姑娘光着脚丫蹲在河边,麻利地在石板上搓着衣裳,暑假要去深圳看爸爸妈妈,她临走前得把家里的脏衣服洗干净。小丹说:“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去广东打工了,我七岁就开始自己洗衣服,还会炒菜,弟弟也是我来照顾。”漂亮的女孩懂事得让人心疼。刁莹和女孩们坐了27个小时的慢车,从家乡前往父母打工的城市,记录孩子们与父母团圆的过程。

  五年时间,《爸爸妈妈在远方》和《爸爸妈妈在远方(五年回访)》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留守儿童的弱势报道,走进孩子内心,读懂心声、关注成长、记录梦想,展现他们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留守儿童小丹的暑期团圆路》《小丹的630分》《又是芒果成熟时》《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燕明的下一个梦想》《跑出个未来》《乡村小学到底需要什么?》等系列报道随着电波和新媒体走进千家万户,三个女孩的成长故事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想当白衣天使的小丹,刁莹鼓励她认真学习;秋警有短跑的天赋,刁莹鼓励她可以当体育生跑出个未来;燕明家里挂着一张“广西英语竞赛一等奖”的奖状,刁莹勉励她坚定语言学习这条路……

  如今,小丹毕业后在百色一家三甲医院成为一名护士,秋警以广西全区体育生第27名的成绩考取华中师范大学,燕明在辽东大学攻读英语专业。刁莹说:“女孩的人生不止是打工、结婚、生子,还有更多价值和选择,你看,她们正在朝着更好的人生前进!”

和小丹的合影

2018年采访秋警

  十年的陪伴,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帮助、陪伴和指引,刁莹早已从记者变成姐姐。刁莹说,是女孩子们每个奔跑过来的拥抱,续给她热血。

  后来,《爸爸妈妈在远方》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

  母校培养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2001年,刁莹考入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四年的学习生活,“学在大工”早已成为习惯。2003-2004年担任校学生会文宣部部长,刁莹曾获大连理工大学一等综合奖学金、大连理工大学三好学生、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学生会干部、2005届大连市高校优秀毕业生、校园原创歌曲大赛一等奖……

  刁莹一直感恩母校大工的培养。“母校为我人生打下了最宝贵的基础,那就是保持一直学习的习惯,对‘书到用时方恨少’感到恐慌,让我不至空添岁月。”刁莹说,“在伯川图书馆、一馆、二馆、综合楼上晚自习的岁月,是人生最好的黄金时代。”

  刁莹对母校的祝福

  从母校大工毕业后,刁莹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取新闻学硕士、博士学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总台合并前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14年,自始至终没有离开新闻行业。刁莹感恩大工对自己新闻专业和新闻事业的启蒙,特别是大工广电新闻专业对科技新闻的强化,让她获益至今:“尤其成为内参记者之后,集成电路、生命科学、量子科技等领域成为我熟悉和擅长的方向,这得益于母校从大一开始给我们开设的高数、概率、大学物理、生命科学等课程。”

  刁莹还说,学风良好的理工科学校还会赋予人勇气,让采访一线的“女战士”不怕“枪林弹雨”。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新闻人来说,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到深夜更是司空见惯。不知是不是“铁打的三三”微信名在作祟,对刁莹来说,休息太久反而不自在,往往假期还没结束,她就摩拳擦掌地投入下一轮工作之中。

  如今,刁莹已专门从事内参工作,通过媒体的敏锐视角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刁莹说:“虽然隐姓埋名,但调研出来的稿子促进了某项政策出台时,这种获得感无可比拟,觉得自己为推动社会进步尽了绵薄之力”。

  作为新闻人,“自己的收获比付出多”。她一直记得2013年采访原延安西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丁力老师的经历。路遇堵车,她焦急地打电话解释自己可能要迟到,时年84岁的丁力老师缓缓说:“你不要急,你就慢慢地走,我就慢慢地等,现在什么都太快了。”

  刁莹感动于前辈的包容,更动容于“慢慢”的人生道理。从此,她总刻意地让自己“慢”下来:“我变成了一个相信时间的人。在彷徨焦虑的时候,不去以功利的心态看待事情,保持学习的状态,慢慢地享受过程,最终付出都会有回报”。

  刁莹有时也会收到外界递来的橄榄枝,有的公司甚至开出不菲的高薪,但都被她一一拒绝。“我会一直作为新闻人为国家工作。”超越名利羁绊,常思以身许国,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刁莹的理想。



内容来源:校友工作处

编辑排版:马银

责任编辑:田庆战 俞洲




上一条:登上热搜!官媒点赞!这位大工导演厉害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