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疫情阻隔,天各一隅;人心有常,天涯即是咫尺。
虽不能亲赴一线救治病患,但却愿以一己之力为祖国加油。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学生讲解团将用爱发声,助力大工战“疫”。
今日讲解员
刘诗贤 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相信人间大爱,期待春暖花开。
3 峥嵘气象 艰苦创业
1950年-1960年
1950年7月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后,继承和发扬建校时的优良传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建立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秩序,开展科学研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60年跻身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连大改制 大工独立
按照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东北人民政府于1950年7月6日发布命令,取消大连大学,分别成立大连工学院、大连医学院和大连俄文专科学校。7月23日,吕振羽校长做分校报告,第二天三所学校同时宣告成立,吕振羽校长为大连工学院、大连医学院题写了校名。屈伯川任大连工学院院长,自此,大连工学院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0年7月14日旅大行政公署抄转东北人民政府取消大连大学的令
吕振羽为大连工学院题写的校名(复原图)
1950年11月23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屈伯川为大连工学院院长的文件
精心选址 谋划长远
1951年12月大连工学院呈请旅大市人民政府关于早日批准在凌水屯建校址的请示
1959年大连工学院规划图
土木系侯穆堂老师带领1949级海港组22名学生负责凌水校区的测绘工作,此为海港组部分学生的照片
土木系汪坦、肖宗谊老师带领建筑组17名学生负责凌水校区部分设计和施工任务,此为建筑组部分学生的合影
第一教学馆
第一教学馆、第二教学馆设计图纸
凌水校区建设人物群雕
院系调整 服从大局
1952年,以华北、东北、华东为重点的全国规模的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工作开始。而大连工学院的院系调整早在1951年就开始了,至1955年结束,学校由原来的9个系调整到只剩下机械、化工、土木3个系,多科性学院调整为学科较单一的工科学院。
院系调整光电地图
教学工作 探索前进
自1951年院系调整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学校以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为重点开展教学工作:按专业培养人才,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翻译和应用苏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建立起一整套教学模式。
1953年,化学工程系主任聂恒锐教授带领炼焦专业四年级22名同学在鞍钢进行毕业实习,提出合理化建议26项,为此鞍钢第一次为实习生颁发了锦旗
1953年,土木系水利工程专业学生赴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进行生产实习,随后水利部在全国推广此做法
我校教师翻译的苏联教材
1956年,根据高等教育部通知,为适应越南政府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需要,我校招收了第一批6名越南留学生
进军科学 初见成效
1956年1月,中央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此为校报相关报道
1954年10月创办《大连工学院学刊》(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学报》),自1956年5月(第7期)起,被高等教育部选为与苏联、民主德国等11个国家交流的刊物
1954年建成具有港工、水工、水力学、水利机械4个实验厅的水利馆,整馆建设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其中港工实验厅是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动力学实验基地
港工实验厅中我校教师自制的测量仪器
又红又专 爱国爱校
1950年成立政治教研室,从学生中分批挑选品德优秀,对理论又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充实师资队伍,此为政治教研室教员合影
20世纪50年代初,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成为学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中国高等学校与旧大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抗美援朝期间,我校师生积极参与集会游行,踊跃捐款。1950年12月,10名学生被批准参加抗美援朝军事干部学校,此为他们与政治指导员周根昌(前排右二)的合影
郑崇达的来信 张报安着军装照
院长办公室秘书郑崇达和化学工程系助教张报安被批准参军,他们于1950年11月入朝,担任随行翻译深入前线作战
因国家急需,我校首届物理系学生提前于1952年毕业
首届机械系、土木系港工组毕业生决心书
礼聘名师 赤子忱心
1951年,浙江大学土木系主任钱令希受屈伯川“三顾茅庐”之邀来校任教
两位学者、教育家的合作从满头乌发到双鬓染白,此为1994年11月,钱老为屈老庆贺85岁生日
1950年9月,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任教大连工学院,此为1979年刘长春指导青年教师备课
通文达艺 乐观向上
1957底,学校部分教职工赴金县望海乡参加农村技术和文化工作。期间,水利工程系教师董义方创作了150余张速写,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地记录当时知识分子在农村劳作、生活及与当地农民交流的场景。
把准航向 收获重点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我校成为全国重点高校
温馨提示:文中所含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
排版编辑:孙镜茹
责任编辑:范芸芃 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