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无论风雨,常回家看看

2012-06-19  点击:[]

78级是我校自恢复高考以来入学的第二批学生,他们中有挥别中学时代已经十余年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少年学子。经历了时代大潮的甄选,得以重新坐进大学课堂的他们,以空前绝后的刻苦精神努力钻研,珍惜学习的机会。三十年岁月如歌,如今的他们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大江东去浪淘尽,老大工人从世界各地而来,献礼大工,感恩母校。“什么是爱,是你纵有一千个理由去让自己放弃,但总有一个理由让你继续爱下去。”这就是校友情、大工情。让我们向所有毕业的老大工人,和即将踏上人生又一征途的2012届毕业生们致敬,道一声:“常回家看看。”


近期,一则标题为《大工万岁》的帖子在我校碧海青天BBS上迅速蹿红,对此记者专程采访了整个事件的当事人——现就读于我校动力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梁义强,得知这件事发生在6月9日。(为尽可能还原整个事件的详细过程,以下为第一人称口述整理。)

下午五点左右,我和朋友们在北山新篮球场打完篮球后,抱着篮球从北门走回寝室,由于太累了,走得很慢。从正门那里过马路走到理工宾馆二部门口时,我们突然听见身后好像有人在喊“同学,同学”。刚开始没在意,听他们连喊了两声后,我们才确定是喊我们,便立即转过身去。眼前的是一群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有的头发都已经泛白了,他们穿着印了“友”的T恤,精神饱满,谈笑风生。

当我们三个同学困惑于这些人的来历时,其中的一位叔叔笑着走过来对我们说:“同学你好,你们的篮球可以借我们玩一会儿么?我们是老大工人,今天回来聚会,手痒了想打会儿球。” 在知道他们是老学长的这一刻,我们很默契地递上篮球,刚要转身离开,那位叔叔又在身后喊回了我们,认真记下了我的手机号码,对我说:“我们就住在这里,打完球就给你们送回去。”我们彼此寒暄了几句,当听说我们是动力学院的学生时,他们有些兴奋地表示,自己当初毕业于机械学院,我和朋友们在回来的路上开玩笑说:“刚才应该告诉他们我们是二机系的。”离别时,我们表示对老校友的敬意,两个指头举到眉前摆出军礼的姿势,他们对我们点了点头,高喊:“谢了,小同学!”随后转身向篮球场跑去。阳光轻轻地打在这群老大工人身上,他们虽然已不再年轻,腿脚不似从前矫健,但是他们的脸上洋溢出的笑容一如往昔。

晚上九点多,我一个人待在寝室里,开着寝室门,累得趴在电脑前看了一会儿明天NBA的报道,就在我百无聊赖的开始洗衣服时,听见敲门声,我从洗手间里探出头,看到来人的那一刹那,一句“是谁”停在了嗓子里。只见下午的那两位前辈出现在我寝室门口,抱着篮球满头大汗。看见我,他们也眼前一亮,很欣喜地说:“找到啦,这不就是下午那个小伙儿吗?”我赶紧地把他们引进门来,请其坐着休息下。闲聊得知,由于电话号码记错了,几位校友打电话找不着我,他们运用最原始的方法,仅凭借着记忆中的“动力学院”和我的姓,一间寝室一间寝室地敲门询问,前辈们轻描淡写的说笑着。两栋近400间男生寝室,不知道他们究竟问了多少人,我既内疚又激动,更多的是感动。

老学长们是82届的毕业生,机械系毕业三十年聚会他们一致决定重回母校。“看到现在的你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下了课在篮球场上和兄弟们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球,等到快日落了再跑回寝室冷水冲个澡。年轻真好啊。”他们打趣地说道。我可以想到30年前的他们在大工拥有多么美好的友谊。看着他们亲切的笑容,我突然觉得一阵恍惚,虽然有三十年的时间横在我们之间,却没有形成真正的隔阂,不论是老大工人还是新大工人,只因都曾在大工这片沃土上拼搏挥洒过汗水,品尝青春的酸甜苦辣,我们的根便永远扎根在了这里,心与心之间离的那么近,那么近。

我本科、研究生都是在大连理工大学读的,整整七年了,几天后我也即将要离开这个熟悉的校园。我不敢去想象三十年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模样,再次回到校园时,会不会也望着那些奔跑着的少年怔怔地出神。人生总是欢聚少,唯有离别多。送走两位前辈,看着他们的身影茫茫夜色中渐渐隐去,心中默念道:“祝愿大工的学子能够与人为善,团结进取。向老大工人致敬!大工,万岁!”

上一条:那些年,你们一起走过的青春 下一条:朱建民做客大工校友讲坛:天生我才必有用

关闭